怀着一股压抑的心情,我看完了虹影的小说《饥饿的女儿》。文中的女主人公六六渴望爱,渴望被亲人接受与关注,不想被情亲排除在外的心理需求,让我触动。我只想说不管何时,何地,爱都是我们最真挚的表达。
现在的江南岸,早已没有以前作者的描写的纷繁复杂,有的只是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人民生活水平大变样。在作者笔下的年代,人民贫困,能吃饱饭已是不错,何谈其他,精神的富足,更是一种奢望。一个家庭,所能维系的“爱”卑微又廉价,让人窒息,家人们也不会表达自己的爱,爱藏心间,无限掩埋,唯有活着就好。
六六虽和我所处不同的年代,但让我感觉似曾相识。因为我和她一样,也无限地渴望爱。我幼年时,我的父母离家去大城市打工,我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。7岁以前,我对“爸爸”“妈妈”这个称呼的概念都很模糊,我只知道,每隔一段时间,爷爷就会带我去相馆照相,说要把照片寄给我的爸爸妈妈,我也会时不时的收到很好看的毛衣和外套,还有好多吃的。爷爷说,是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寄回来的。我现在都还清楚的记得他们回家时,我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,叫的是“叔叔”“阿姨”。
初中,他们说要让我好好学习,于是我又被送到学校住读,这一住读,就是十年。刚开始住读时我还哭鼻子,到后来随着年龄慢慢增大,我觉得爸爸妈妈根本就不爱我,把我往学校一丢就完了,也不怎么关心我,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好就是“要好好读书,自己把自己管好。”每次联系就只是问“这学期成绩考了多少名,这科考了多少分,这科成绩差了,又要补一补”等等有关学习的话题。平时在学校住,好不容易放假了,又得去补习班上课,后来就干脆不回家了,没有生活费我就直接打个电话找父母要。那时的我觉得跟父母相处的时间,短暂而无趣。啥是爱,我也不知道了。我只知道,我要好好学习,成绩好,父母就会高兴。我得自己靠自己,我就是一个人,也习惯了一个人,习惯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。虽然不会为吃穿担忧,但却很孤独。对于爱,我也饥饿。
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对我的爱的时候,是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家庭,有了自己孩子的时候。熟语说“养儿方知父母恩”,自己带孩子,才知道父母为了我付出了多少。记得我生完女儿出产房时,妈妈看着虚弱的我,哭得很厉害。紧紧地拉着我的手,说“宝贝,妈妈爱你,你很棒”。那是我长这么大,唯一一次听妈妈对我说“我爱你”。此时的我突然明白,其实平淡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,都流淌着父母对我的涓涓爱流。只是我的父母没有更多时间陪着我,那是为了赚更多的钱,给我更好的生活,让我上更好的学校,不希望我像他们这么辛苦,而是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和生活。他们的爱并不华丽,也不善表达,才导致我多年来对他们误解,一直沉浸在他们不爱我的幻想中,也没有对他们积极的表达我对父母的渴望,渴望他们的爱,渴望他们更多的关注。所以现在,每天睡觉前,我都会抱着我的孩子,跟她说“宝贝,妈妈爱你。”我的宝贝也会开心的说“妈妈,我爱你。”当我们互相表达感情的时候,真的觉得心里很暖很柔,此时的我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。我们把爱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,彼此互相依偎,汲取温暖。
六六常常问自己,“究竟为什么我会出生到这个一点没有快乐的世界上?有什么必要来经受人世这么多轻慢,凌辱和痛苦。”其实我知道,六六不是痛苦,只是没有学会将自己的爱表达出来,一味的认为自己没有被爱的资格,渴望爱,但是不懂爱。当她懂爱时,爱的人却已不在,这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。所以,我们要善于把心里的爱表达出来,这才是人生活着的意义,才会充实温暖,少些遗憾。 |